中国人过年为什么要贴福?福文化的前世今生!
共青团中央服务青年发展
微信平台
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灼见(penetratingview)。
前日,去拜访一位老友,刚进门,便有一股浓郁的墨香扑鼻而来。诧异之间,朋友忙解释道:“别介意哈,小孩正在家练毛笔字呢!”
顺着朋友手势,看到8岁的小侄女正端坐在书房里,一笔一划,煞是认真。近前一看,“咦,怎么都是练这个‘福’字呢?”
小侄女接话了:“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布置的寒假作业,要求班上同学过年时,都要用毛笔写‘福’,送给长辈,贴在家里呢!”
原来如此,说话间,心里不由得对这位老师肃然起敬。
是啊,上下五千年,仓颉造字始,常用汉字近万,还就是这个“福”字,最是深入人心、经典隽永,温暖长情。
春节即将到来,通过写“福”、贴“福”,让下一代在厚重仪式感里,传承源远流长的福文化,这个老师真可谓用心良苦。而这,也是我见过最温暖的寒假作业!
一个"福"字的形状里
沉淀着5000年岁月
我们过年为什么要贴福?福文化的前世今生几许?
一节一乾坤,一字一世界。一个春节里,藏着一个民族虔诚的灵魂和生长的力量;一个“福”字里,藏着一个民族出发的心、走过的路和不变的信仰。
在各种典籍里,“福”字第一次全民皆用的记载,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。
那一年,武王伐纣“牧野之战”,决胜之后,姜子牙登台封神。
各路神仙封赏快结束时,姜子牙那嫌贫爱富、曾在他最落魄时离家出走的老妻,也紧巴巴赶过来了,闹着非要封神。姜子牙被缠得实在没法子,只好赐她一个“穷神”封号,并且限定,凡是有“福”的地方,都不能去。
当时正值大年除夕,老百姓听说后,家家户户赶紧把“福”字贴大门上。就这样,贴“福”的年俗便历代传承下来。
为什么姜子牙会用“福”字来封堵“穷神”呢?
还得从“福”字的造字初衷、起源演变讲起。
据考,最早的“福”字出现于甲骨文中,由象形部首演化得来,属会意兼形声字。左部为“示”,状祭台之形,右部为“畐”,状双手供奉酒器之形,合而指人双手供奉酒器向祭台倒酒,祭祈上天神灵,赐予好运庇佑。
《说文解字》:“福,佑也”,《左传》:“小信未孚,神弗福也”,说的也是这个意思。
后来,数千年文明史进一步拓展了“福”的丰富内涵。公元前5世纪左右,《礼记》曰:“福者,百顺之名也”,《尚书》注解:“五福:一曰寿,二曰富,三曰康宁,四曰攸好德,五曰考终命”,《韩非子》言:“全寿富贵之谓福”。
按照拆字法,“示”近“衣”,“畐”为“一口田”。而“畐”的“一”又可解为屋子的“横梁”,代表家;“口”,代表人丁;“田”,代表土地口粮。丰衣足食、人丁兴旺,即为福。
“福”字到底有多少个写法呢?从甲骨文到小篆、隶书、草书、楷书、行书一路演变,千姿百态,气象万千,成就了闻名遐迩的“百福图”、“千福图”。
最负盛名的,莫过于清康熙帝的“天下第一福”。
据传,康熙十二年(公元1673年),六十大寿的孝庄太后突染沉疴,太医束手无策。事祖母至孝的康熙帝,沐浴斋戒三日后,一气呵成“福”字,以天子之名为孝庄太后祈福。
这个“福”字,可拆解析为:多子、多田、多才、多寿、多福,誉为“五福合一”、“福寿合一”。其字体瘦长,故又称“长寿福”。再加“康熙御笔之宝”大红印玺加盖上方,取意“鸿运当头、福星高照、天赐洪福”。
更令人称奇的是,自得此“福”字后,孝庄太后竟百病全消,终以75岁高龄得享善终。
1962年,考古人员在恭王府意外发现这块失踪已久的 “福”字碑,周恩来得知后,欣然将其命名为 “天下第一福”。
一个“福”字,串联起5000年华夏文明,贯穿始终。
而福文化,更是生生不息,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,伴随中国五千年文明史,已深深嵌入中华文明的基因,融入厚重的家国情怀,成为中华儿女、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、核心价值和文化纽带。
一个“福”字的传承里
呼唤着传统文化情怀的回归
然而,如此重要的福文化,华夏文明的灵魂之一,今天的我们到底传承了几分呢?
随着时代变迁,各类思潮、高新科技及外来文化入侵,很多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,日渐式微凋零。
仅从春节年俗观,现如今,剪贴窗纸的手艺近乎消失,街头巷尾一张四方桌、一端黑砚、一椽毫笔写春联的景象再难看到,正月里的皮影戏、玩龙舞狮逐渐绝迹,敲锣打鼓、吹拉弹唱等古乐也没几个“会把式”了。
对福文化的传承,也一样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和失落。
试问,还有多少人知晓福文化的来龙去脉?又有谁仍热衷于写“福”、贴“福”?
再试问,“福”字应该怎么贴?恐怕很多人知之不详,其实老祖宗是挺讲究的:
1、正贴。
住宅大门、门厅等地,“福”字必须贴得方正工整、庄严肃穆,寓意迎福、纳福。倘若反贴,有将“福”倒出去之嫌,适得其反。
2、倒贴。
水缸、垃圾桶、箱柜上面可以倒贴,寓意不要的东西(垃圾、灾病等)倒掉时,福正好来了。
希望讨“口彩”时,也会倒贴,借小孩子口说吉利话。一年中,家中有人亡故或受灾时,也可倒贴,意在新年转运。
3、横贴。
一些地区会在窗户上横贴,寓意“天降横福”、“飞来横福”。
此外,贴“福”时,应自门外往内屋渐次贴,寓意福气从外入内。正门重地,一般只贴一个“福”,以免“重蹈覆辙”。
一个细节里,足见真相。单是“福”字的贴法里,便暴露了福文化传承的失真。
而如何拾回、承续以及重构,深切呼唤着传统文化情怀的回归。
一个“福”字的发展里
绽放着新时代的光芒
时代在发展,一切在改变。
福文化,作为华夏文明基石、全球华人的精神脊梁,如何更好地传承、发展、发扬光大,这考验着这代人的智慧,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努力。
途径无他,唯有从两方面施力:一是坚守初心;二是推陈出新。
一方面,坚守初心。不忘根、不忘本,本真传承“福文化”精髓。
最近有一部引起大家热烈讨论的微电影——《七里地》,电影用一个简单的“福”字串联起了老曹一家三代的不同故事。
▲点击观看《七里地》
1947年,老曹跋山涉水“闯关东”,在七里屯安家过年,第一件事就是贴“福”;1983年,送儿子赴美留学,郑重其事掏出一个“福”字,给儿子带走;2019年春节,委托孙女飞越大洋回屯,念念不忘的终究还是贴个“福”字。
一家三代70载岁月,一个“福”字串联起所有的记忆。他们始终把“福”装在心里,为了梦想闯出去,为了寻根走回来。
变的,是岁月和容颜;不变的,是对“福”的渴望和传承。
是的,这种镌刻进骨子里的福文化情结,将全世界华人的心连接在一起,奏响着人与人、人与家、人与精神文化的共振和鸣。
那些幸福的笑声,70年不曾变过,5000年不曾变过,未来亦不会改变。
素材来源:灼见
苏州高新区
“创青春”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
冠名赞助单位
延伸阅读
执行主编:李仁泽
策划:杜鹏菲|编辑:王倩
投稿邮箱:zgqncyxd@126.com
宽度
揭示世界上千奇百怪现象
深度
透视全社会青年关心话题
热度
聚焦国内外热点新闻事件
温度
报道共青团服务青年举措
高度
学习党中央重要政策解读
共青团中央出品
建功新时代 展现新作为
“创青春”公众号
团中央青年发展部